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病隐袭且病程呈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症状,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和视空间等认知域,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职业功能,最终进展为全面性痴呆。
根据GBD数据,2019年全球AD及相关痴呆的患病人数达到5162万,总体患病率为 667.2/10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 682.5/10万。同年,我国 AD 及相关痴呆总人数为1314 万, 大约占全球AD患者总人数的25.5%,我国AD及相关痴呆总体患病率为924.1/10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88.3/ 10万。
目前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 AD的一线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 卡巴拉汀等 ,以及N‑甲 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201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了甘露特钠胶囊上市注册申请,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AD。2024 年 1 月仑卡奈单抗(lecanemab)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由 AD引起的 MCI和轻度痴呆。然而,这些方法多半是对症治疗,近一半的患者对现有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满,其次是药物价格贵。因此,亟须针对这些问题和痛点进一步改善我国AD患者的治疗现状。
主动免疫疗法,即疫苗接种,是针对淀粉样β(Aβ)的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之一。在20多年前, AN1792疫苗在临床进行了研究,虽然因为毒性问题没有继续开发,然而人们也从中看到了疫苗预防AD的潜力。AD的疫苗预防可能改变阿尔茨海默症目前的困境。
-02-
一、AD的发病机制
目前,AD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AD的发病机制是Aβ与Tau蛋白的协同作用结果:
Aβ的毒性级联反应
Aβ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裂解产生,其可溶性寡聚体(AβOs)是神经毒性的“真凶”。它们攻击突触功能,触发炎症,并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NFTs。研究表明,可溶性AβOs比斑块与认知衰退的相关性更强。
Tau蛋白的雪崩效应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后脱离微管,形成NFTs,破坏神经元运输系统。这种病理过程存在“交叉播种效应”:AβOs加速Tau病变扩散,而NFTs恶化神经元死亡。
炎症与免疫失衡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慢性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脑内稳态,形成“病理恶性循环”。
-03-
二、疫苗:AD预防的免疫堡垒
传统药物治疗聚焦症状缓解,疫苗则直击疾病上游,提供“治未病”的可能。其核心策略包括:
1. 精准打击Aβ毒性寡聚体
AD疫苗通过诱导抗体中和AβOs,阻止其破坏突触并触发炎症。动物模型显示,靶向AβOs的疫苗可显著延缓认知衰退。
2. Th2极化
理想疫苗需诱导抗炎性Th2免疫反应,避免促炎性Th1反应加重脑损伤。佐剂选择是关键:传统铝佐剂(Alum)可能引发炎症副作用,而新型Th2偏向佐剂(如TLR9激动剂)可能解决上述问题。
3. 被动免疫的局限性
单克隆抗体(如Lecanemab、Donanemab和Aducanumab)虽可快速清除Aβ,但需频繁注射且成本高昂。主动免疫疫苗通过激发自身免疫记忆,提供长期保护,更适合预防性应用。
-04-
虽然AD疫苗展现出缓解AD进展的前景,但AD疫苗研发仍面临多重“拦路虎”:
1. 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老年人群免疫应答低下,疫苗需克服T细胞功能衰退和慢性炎症背景。
3. 患者异质性:AD亚型复杂,需基于生物标志物(如Aβ-PET、脑脊液pTau)细分人群,实现精准免疫。
4. 临床试验设计困境:AD进程缓慢,需超长随访(10年以上)和替代终点(如Aβ清除率)加速验证。
5. 安全性红线:避免诱发自身免疫性脑膜炎(如AN1792)或微出血,是疫苗设计的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