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DIA年会丨中国新药研发进入黄金阶段 几大痛点仍待解决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05-24 09:41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以及资本的助力,我国医药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新药研发,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我国医药创新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热门靶点扎堆现象明显,普遍存在同质化;综合型人才存在缺口等。未来,如何补足我国新药研发的短板,让本土药企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是我国制药行业面临的难题。 
       5月21日,多位行业人士齐聚2021 DIA年会,探讨我国医药创新现状以及面临的痛点。 
 
        我国创新药领域蓬勃发展景象有目共睹。据统计,2020年共有15个国家1类新药获批上市,达到历史高点,同时,申请临床的创新药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我国新药研发的良好生态业已形成。在对全球医药创新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我国已跃升全球第二梯队。得益于此,我国患者的药物可及性也大大提高。 
       对于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DIA年会现场多位嘉宾持同样观点:政策、资本以及人才等因素,共同营造了我国创新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1、政策推动。在百济神州全球总裁、首席运营官兼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看来,政策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自2015年以来,加速新药审评审批、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等措施,为创新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新药研发企业和投资者备受激励,热情高涨。 
     2、资本助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制药行业发展过程中,资本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港股和科创板的接连开放,则为国内创新药企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3、接轨国际。2017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ICH成员,国内外新药临床试验数据得到互认,国内药企的创新药临床试验可以在国外开展,反观,在海外积累的研发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4、人才回流。国内新药研发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实力差距所致。可喜的是,国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归国创业,国内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国内企业重金从全球龙头药企引进经验丰富的医药人才担任公司高管,负责创新药研发,这些都加速了高端研发人才的回流,国内新药研发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5、需求扩大。我国人口基数大,且近年来老龄化加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扩大,2015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新药研发的直接驱动力。 
    但是,繁荣背后,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同质化研发现象严重、仿制药生产为主、人才缺乏等也是目前我国创新药市场面临的困境。 
    1、原始创新仍然不足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看来,虽然我国新药研发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多数还局限于仿制,真正的first in class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我国药企想要真正融入国际生态,参与全球竞争,底气稍显不足。吴一龙认为,应该从三方面着手去做创新,首先,企业应探寻新的靶点,避免旧靶点的扎堆;其次,避免一味模仿,而要拓展新适应症;第三,在临床实验和设计管理方面寻求创新。 
    2、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DIA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人才组负责人、美国强生公司亚太研发与创新人力资源负责人李梦涓认为,药监政策改革把行业带到了发展的黄金阶段,也带来了市场对研发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产业组织能力的升级,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综合性以及新型人才仍然匮乏。因此,如何把专才塑造为兼具科学知识和领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如何吸纳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型人才,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我国医药创新领域未来的发展,与会嘉宾也有不同的思考和建议。 
        吴晓滨提醒,近年来,本土创新药企日益发展壮大,逐渐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但此时,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国内药企如何在海外实现商业化,如何适应国外环境实现本土化发展,都需要企业认真思考。 
        李梦涓则再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她谈到,医药行业流动率较高,过去五年,药企尤其新药研发领域的人才流动率平均在20%以上。员工是不是理性跳槽?企业是不是在做良性的人才竞争?都需要引起注意。对整个行业来讲,未来需要通力合作,力争打造一个更健康的、更可持续的人才生态圈。 
结语 
       从“仿制为主”到“创新为重”,我国制药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仍有诸多短板待补齐,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个政策环境空前利好的时期,企业需要从软件及硬件等多方面全力武装,立足国内,放眼海外,具备全球化的战略和视角,这样,创新力才能更加持久,才能满足更多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企业也可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顶部